1. 前言 過去,「提高品質必增加成本」的觀念,一直為美國企業界深信不疑。但是,曾任ITT公司副總裁、且為著名品管專家的克勞斯比(Philip B.Crosby)卻根據三十四年的品管經驗,寫成「不流淚的品管」一書,推翻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。 他指出,如果下定決心改善,提昇品質可以免費。 過去幾年,部份有識之士不斷鼓吹工業升級的理想,而另一方面,台灣所面對的卻是仿冒與投機之風並不見稍減的現實。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是需要揮刀一割的矛盾,如果能斬斷這股矛盾,就能心平氣和地只問耕耘;如果剪不斷,工業升級終將渺不可期。
類似的矛盾,也曾以另一種形式在七十年代的美國出現,當時美國的工業界眼睜睜地看到以電視為主流的家電產品市場,被高品質的進口日貨打得陣腳大亂,當時美國國內一方面有提高品質的呼聲,另一方面卻又有提高品質勢必提高成本,而使兢爭力更形脆弱的顧慮。
這樣的顧慮似言之成理,但是時任ITT副總裁的克勞斯比(Philips B.Crosby)卻獨排眾議,針對這種顧慮而提出「品管免費」(Quality Is Free)的看法。這種看法從1979年起隨著「品管免費」這本書的發行及暢銷,而加速了美國工業界對品質的覺醒與認同。五年來,「品管免費」這種看法,到底對美國工業界造成了那些影響與貢獻?克氏以一本新著──「不流淚的品管」(Quality Without Tears)作為回應,其實書名本身就已畫龍點睛地指出,提高品質對美國的部分企業家而言,已不再是痛苦的抉擇了。
版權所有尋智專業顧問有限公司(http://www.eurekacp.com.tw) ![]() 2. 品管迷思
事實上,美國企業界過去那種提高品質會造成成本上升,而削弱競爭力的想法,是由一些習焉不察的品管迷思(myth)所造成的,其中最容易將人導入歧途的迷思包括: 一.邊際效益的想法: 基本上,妨礙品質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有人公然輕視品質。事實上,幾乎每個人都承認品質很重要,但是提昇品質為何會遭遇障礙呢?因為有太多的人是從邊際效益的角度來看這件事。當不良率高達50%時,他們都支持將不良率降到20%,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努力有利可圖。接著,若要將不良率由20%降至10%,仍不乏支持者,至於再降到5%呢?有人開始認為這種努力得不償失。
如果繼續推算下去,我們就會發現邊際效益的想法愈來愈佔上風,這種想法就像無情的篩子,隨著不良率的下降,它逐步篩去改善品質的支持者,當公司改善品質的支持者被篩成少數時,這個公司的不良率就自然面臨了無法突破的障礙。
瞭解這種背景,就不難明白,為何1961年當克氏提出「零缺點」的構想時,會被大多數美國的企業領袖,甚至品管學者批評為不切實際的想法,而大加撻伐。
撫今思昔,可以瞭解到,若沒有這套「含混的品管經濟學」(克氏語)從中作梗,那麼今天在美國蔚為風氣的品質革命,早該在二十年前出現了。 二.目前的賺賠: 衡量美國企業經營者成敗最簡單的指標,就是財務報表,每一季的損益都可以決定經營者的陞貶去留。因此,無形中許多公司經營者最關心的只是目前的賺賠,所追求的只是眼前的利潤(Profit at zero hour)。
在這種前提下,任何改善品質的構想都面對著相當不利的處境,因為任何品質改善的構想,所能回報公司的都是遞延的利潤(Profit beyond zero hour),但是所求於公司的卻是要馬上付出的投資與代價。換言之,也就是會立即影響目前的進度或成本,試想有多少企業經營者,真肯為了公司長期的利益,而賭上個人眼前的成敗呢?
克氏身為美國人,而且位居美國頂尖大企業的副總裁,他對這種問題當然有更切身的體認,所以他才會率直的批評:「導致美國品管發生問題的典型決策,常肇因於一個管理上的毒瘤,這個毒瘤便是以短視的決策來解決進度或成本方面的問題。」對國內的部分企業而言,經營者本身就是大股東,他們不會面臨被某一季的損益表炒魷魚的壓力,這是對他們十分有利的因素,因此在我國品質革命應該更容易蔚為風氣。 三.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: 但是為害最烈的一種品質迷思,還是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的想法。當然人都會犯錯,可是犯錯的原因及犯 |